
醫學指導:中山一院急診科 廖曉星教授
五十多歲的吳先生突發胸痛,倒在路邊。有人忙著打“120”,有人想上前扶起他。旁邊一個路人說,千萬不能亂搬動病人。于是所有人就眼睜睜不敢亂弄。
等到醫護人員到場時,吳先生已經因為心臟驟停時間過長而無法挽救。還有一位心臟病患者,大便不通暢,用力過度引起心臟驟停,暈倒在廁所。雖然搶救過來,但因長時間缺氧造成腦細胞損害,成了植物人。
心源性猝死最多發 心肺復蘇術能救命
根據世衛組織的界定,急性癥狀發生后6小時內死亡者為猝死。醫學上又將猝死分為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兩大類。其中,心源性猝死占絕大多數,又以冠心病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多。
非心源性猝死中有一種青壯年猝死綜合征,病因不明,出現幾率極低。
對于心源性猝死患者,挽救生命的機會主要取決于周圍人群是否掌握基本的心肺復蘇術。許多普通人不敢操作的心肺復蘇術,其實學習起來是很簡單的。
廖曉星教授表示,心臟驟停,能否搶救成功,關鍵在于爭分奪秒。
● 一般心臟驟停4秒以上,病人可出現黑蒙;
● 5至10秒者由于腦缺氧而引起昏厥;
● 停搏15秒者可產生昏厥和抽搐,如不及時恢復,可進入昏迷狀態,接著出現嘆氣樣呼吸困難及紫紺;
● 心跳停止45秒后出現瞳孔散大,數分鐘后瞳孔固定。
● 心跳完全停止10分鐘以上者,往往造成中樞神經系統不可逆損害,即使后來恢復了心跳,也不能蘇醒,會成為植物狀態。
三個指標判斷是否需要心肺復蘇
廖曉星表示,判斷一個倒地、暈厥的病人是否需要進行心肺復蘇術,主要憑借三個指標。
首先就是看倒地者是否已經喪失意識。“這一點非常好操作,只要你呼喚他(她),看其是否有回應就可進行判斷。”
其次就是要看施救對象是否還有呼吸。“這需要救援人員靠近施救對象,進行近距離的判斷、觀察,甚至用手探查。”
最后是看施救對象是否還有脈搏。這需要市民清楚左右頸動脈的位置,探查其頸椎附近是否有血流、脈搏跡象,有一定專業難度但不難掌握。
如果上述指標,對象均已不符合,就需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,并現場進行心肺復蘇了。
心肺復蘇術其實很簡單
“在面對很多不省人事的路人,其實只要稍微懂一些心肺復蘇的辦法就好了。”廖曉星強調,所有的急救對象,都不應該去搬動他,除非意外發生現場非常高危。尤其是交通、創傷后明確或高度懷疑的頸椎、脊柱受傷患者,更不宜挪動,避免造成二次損傷。
1. 首先讓病人處于仰臥位,翻動身體時注意頭、頸和軀干同時翻過來。用一手下壓患者前額,另一手抬起下頜,使其頭部后仰以保持呼吸道暢通。
2. 隨后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。救護者捏閉患者鼻孔,深吸氣后將口緊封住患者口部,用力將氣吹入,以見胸廓起伏為有效。如此重復,每分鐘約12次。
3. 連續進行兩次人工呼吸之后,立即對病人實施胸外心臟按壓。
雙手張開,右手在左手上方后,彎曲手指形成一個拳頭,用這個拳頭的掌跟部位按壓對方的胸廓即可。按壓要保證每分鐘100次的頻率,不能間歇,直至專業醫護人員趕到現場。按壓的深度為每次下壓胸廓3-5厘米。